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习概’课堂”集体备课活动
发布日期: 2023-05-25 录入员: 唐新林 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确保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案、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全面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质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于5月24日下午召开“民族团结教育进‘习概’课堂”集体备课活动。副院长吴延溢、成云雷出席会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吴延溢副院长强调,集体备课是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的主要抓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既有市级教学名师、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特基地研究员等师资优势,也肩负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思政课堂的政治责任,可以选取党的民族团结理论的一些小切口,通过常态化的集体备课会,加强教师教学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不断推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研究员、南通市教学名师蔡娟教授认为,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的教师,一定要学在前,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从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实践指向等方面深入领会。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吴日明教授强调,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搞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民族团结”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联合”,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平等”,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互助”,最后到新时代的“意识铸牢”,其内涵不断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民族团结”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总体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范美香副教授认为,民族团结教育是关于国家的统一事务、民族事务、教育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如法律法规条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等。其次,从“团结互助”到“离不开”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不断深化。再次,从“学校教育”到“大教育”,从“部门领导”到“党的领导”,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全面优化。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依托大教育体系、加强党的领导。

曹向阳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推动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奠定了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上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治化、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遏制民族分裂,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各民族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享发展,共创伟业。

虞志坚副教授认为,我国宪法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一方面,宪法序言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构建起加强民族团结的价值逻辑,确立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正当性;另一方面,宪法正文以国体条款、政体条款、民主集中制条款、民族区域自治条款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的制度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习概”课教学中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的法治保障,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浓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徐晓旭副教授指出,我们应克服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重民族地区轻非民族地区、重民族学校轻非民族学校、重少数民族学生轻汉族学生、重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轻少数民族之间和少数民族内部关系等方面的认识窄化问题。在“习概”课教学中,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结合反映少数民族多彩文化及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守望相助、共抗风雨、共同发展等丰富实践的影音图片展示,再加以专题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集全民族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杨青副教授表示,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民族团结如此重要,在“习概”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讲清楚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海柳副教授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性,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同学们在沉浸体验中接受教育,也能让理论走近生活,走近现实。同时通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宣传教育于特色创建之中,给大学生提供接地气、入人心、乐参与的教育体验。

赵唱老师认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长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将民族团结的阶段性授课和日常教育相结合起来。教师在做好相关课时教学的同时,从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出发,能够把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典型报道和前沿研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随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民族团结内容的常态化的长效教育。二是不断拓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渠道。要拓宽教育渠道,带动学生开展相关的理论探索,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以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打通、整合多学科资源,展开小课题的研究。

徐晓蕾副教授指出,我了解的关于“民族团结”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对少数民族学生关心,关爱,主要体现在生活上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民俗习惯、心理问题疏导,学习上帮助他们跟进学习进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我校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赴青海、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支教。这些志愿者不仅给当地学生带去了新鲜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为民族团结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陈素文老师认为,民族团结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指示为这方面工作提供了启示。以后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更加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在具体的点点滴滴的实践中为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唐滢老师表示,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亦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民族团结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表现形式。作为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主动发掘其背后深厚的理论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进而以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成云雷副院长强调,这次集体备课会也是落实教育部修订、制定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教学活动;这次集体备课会显著加深了大家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党的民族团结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南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情、民族团结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路径等的认识。他还从方案可行、议程紧凑、视角多样、内容充实等方面高度肯定了这次集体备课会的准备工作和质量效果。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又一举措,亦是学院结合主题教育进行的系列教学活动之一。与会老师一致认为,集体备课会的形式推动了大家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全面深入理解,从“民族团结”的视域拓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资源,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注入了集体的智慧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