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的老师,默默帮助困难学生完成本科学业。
他是这样的老师,把与学生一块儿吃饭当成人生乐事。
他是这样的老师,将十几年来与学生们互发的短信视若珍宝。
他先后获得南通市首届“十佳师德之星”、南通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南通大学师德标兵,五次被评为南通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他就是文学院王育红教授,把大学教育当作爱的教育。
文学课,爱的教育
“对不起,我不是女生。”在中文师范121、122班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王育红教授的开场白引得学生们阵阵发笑。他研究着中国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也把古人的浪漫情怀融入生活。
厚厚的眼镜、灰白衬衫是王育红的标配。他来自陕西西安,却少了西北汉子的粗犷气。文学院周建忠教授评价他说:“育红是带着忧郁气质的西北汉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走进王育红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每节课都会有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述诗词。这是新闻151班的金帅第一次站上讲台,他的面色有些泛红,“蒋捷的《听雨》,没有对雨声和听雨的情景作具体的描写,而是通过听雨的不同地点以表现的不同心情,来描述世事的变迁,人生的沧桑之感。”
在金帅看来,王育红的课堂,成功将传统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频繁的“交互性”课堂。“小老师”在讲解前必须提前备课,将作者与诗词摸熟摸透,遇到难题也会与老师讨论,在静心准备的过程中对这首词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单方面“填鸭式”灌输要好得多。
中文131班的四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五律的四种格式,学生都写对了,王育红却大意将其中两首改错。“老师,您将五律的平起式改错了。”学生指出王育红在讲课时犯的错误。他在那日的日记中写到:“教了十几年的学,在大学讲台上站了十几年,第一次当着54名学生的面,犯下这个错,万分难堪,深以为耻……我在不安和郁闷中过了一天,2014年4月15日。”他在向学生们道歉并反思之后说,“我虽觉得对不起学生,但也有些庆幸,因为这会成为我一生的记忆。这样才能引以为鉴,而不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犯错。”
自2014年起,王育红通过让学生自选古代作品上讲台演讲;学生创作诗词,在课堂上宣讲;鼓励学生吟诵古典诗词,每次课前十分钟,请一位同学分享读诗心得,其他同学评点等方式,将“独白式”的教学转化为“对话式”,现已初有成效。
师生情,爱在身边
“面试成功我请你吃饭!”“好好学习就请你吃饭!”这些是王育红的口头禅,和学生吃饭似乎成了他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王育红的家中除了几个大书架,就是一块儿专门辟出种菜的薄田。因为藏书甚丰,经常有学生到他家中“蹭书”研究,有时学生留下看书到了饭点,自然而然地就能尝上王育红做的正宗西北风味的面食。
王育红习惯在课上观察学生们的神情语态,总把“可爱的你们”挂在嘴边。课下他与大家交情甚笃,还会向学生们“炫耀”自己栽种的瓜果蔬菜。2016年,在中文151班的古代文学最后一节课上,王育红对同学们说:“期末谁考得优秀,就给买糖吃。”那次超过90分的有十人,但最后,他却买了49人份的糖。
2016年9月2日,王育红在日记上写下这样的句子:“七八年来,同时给新闻、广电两个班上课,这还是第一次。感觉学生都很认真、很可爱,那天天热,讲得我衣服湿透。”王育红在学期最后一节课上,请广电151班的鹿铭上台念了他的学期总结,总结里有他的日记,有对2015级新闻广电班同学的印象,还有一些连同学们自己都不记得的小细节……新闻151班的李莹莹回忆起那天:“没等听完老师的总结,我就哭了。”
“无论生活多艰难,也不要拒绝爱;无论压力有多大,也不放弃生命的执著。我们都要学会感恩,以爱的姿态,以感恩的情怀,栖身在这诗意的春天里。”王育红在2015年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给学生们念了自己写的一篇散文《愿你的生命里永远是春天》。“为什么上大学”、“信仰”、“幸福”是十多年来,王育红给学生们布置的久久不变的作业。他说:“这不只是一个作业,我想要让他们沉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规划。”
中文文秘102班蒋翠琴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她在《信仰》中写到:“虽然我是一个孤儿,但我仍旧信仰幸福……”作业上交的第二天,她收到王育红发来的短信:“你是我的学生,你写的《信仰》,让我感伤,也表示对我的信任。以后有需要帮助之处,尽管说吧!”在那之后,王育红从学业、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并鼓励蒋翠琴,看着她从成绩平平成长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为蒋翠琴分析研究生报考细节,最后考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蒋翠琴在回忆王育红时说:“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我感受到了爱,因为有王老师这样以为可爱又可敬的老师,我不再惧怕生命的漂泊。”
“我眼中的王育红老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王育红沙哑的嗓音深情唱出苏轼的故事。新闻、广电151班八十多名学生屏息听着,一曲毕,场下掌声迟迟不绝。新闻151班的郭阳琛说:“王老师给我们讲唐宋诗词时,都会放一些名家朗诵,说到动情处,还会将诗词唱给我们听。”
中文141班的蔡凯束说:“育红老师是一个极具孩子气的人。”2015年五一小长假前夕,十多名同学请假回家,王育红知道后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既然你们都想回家,那每人给我写首诗吧!”众人大呼辛苦,希望老师手下留情。蔡凯束回忆时,忍俊不禁道:“老师的语气像极了小孩子报复成功时的口气。”
“王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从选题、开题、到论文定稿,他都会悉心指导。”师范051班周蕾在给王育红参评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的推荐材料上写道。“他对待学生们是爱心培植,爱人如己。” 2009年6月,王育红指导周蕾研究唐寅《落花诗》三十首的毕业论文。从对唐寅一无所知,到渐渐喜欢上唐伯虎,周蕾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文师范062班的李秋羽已毕业七年,如今她亦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今年3月13日,她发了一则朋友圈状态:“今天在备温庭筠的《菩萨蛮》,我突然想到了王老师,我记得大学里王老师给我们讲了花间词派、温韦、南唐词,现在我自己要教这些内容给我的学生听了,感觉很奇妙,这应该就叫知识的传承吧!我为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而骄傲!”
每年过节,都会有毕业多年的学生三五成群地上老师家里来喝茶聊天,工作、生活无所不包。在王育红眼中“学生就像孩子一样”,和学生们相互往来的短信,他都一一珍藏着,编入2015年出版的回忆类散文集《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中。
在《用心灵和诚实教书育人》一文中,他写道:“要照亮别人,自己先得有光;要让学生崇高,自己先要高尚,先要具备最美的品格,才能培养人、造就人、照亮人。”作为教师,王育红用爱将自己燃烧,照亮了莘莘学子。
(校报学生记者 叶珊迪 姜志娟)
注:王育红系南通大学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